小荷才露尖尖角
历史的车轮碾过千年,在“中庸”思想的影响下,“含蓄”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性格特质,根深蒂固,它缔造了千年文明,为世人所称道。但今天,在教学中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——学生思维盲目从众、“随大流”现象非常严重,人云亦云,没有或不敢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,严重缺乏创造性个性。即使是在课改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,教学中也是过于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,过于鼓励“角色行为”而抑制“独立行为”,过于重视角色教育而忽视对人的自身教育。这种情况,违背了“以学生发展为本”的教育初衷,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发展,不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,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,百害而无一利。因此,必须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盲目从众的“随大流”现象,使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别具匠心的见解,从而达到“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”的可喜局面。具体做法简单如下:
一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。
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。著名的 杨振宁 教授在谈到中外学生的区别时曾说过:“中国学生胆子小,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,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。”如此胆小拘泥、缺乏自信,又何来创新。因此,课堂教学中,无论学生的回答多么幼稚可笑,甚至不合逻辑,我们都要认真倾听,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和表扬,对于可能出现的“哄笑”、“嘲讽”之类的行为坚决抵制。
例如,我在讲授初三上册第四课《我与集体共发展》时,引用了20世纪90年代末NBA中乔丹率领公牛队的例子,在乔丹每场个人得分率极高的情况下,请同学们设想一下怎样打败这只战无不胜的队伍?沉默后一名同学大胆地说:“用六名队员去防乔丹!”此话一出,全班哄笑。于是我正色地说:“你积极思考,敢于发言,我为你骄傲。一切皆有可能,也许在未来真的会出现六人制的篮球赛。”这种做法,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,同时也树立了自信心,解除了学生恐被耻笑的后顾之忧,从而越来越多的同学成为“出头鸟”,敢于发表见解,迈出创新的第一步。
其次,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。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,只有不断地生疑、存疑、质疑,才能启发思维,提出独立的见解,避免随波逐流。因此,针对思品课教材的观点,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,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。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问题,即使是一些不应疑而疑的问题,也应该肯定,然后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顺势讲解,引导学生正确思维。这样做即增强了知识的针对性,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,还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、认同,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。更愿展示自我,发表自己的主张,走出思维盲目从众的泥潭,一箭三雕。
二、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,引导学生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、探究学习。
学生思维“盲目从众”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思品课传统的教学方式空洞、干涩、缺乏兴趣,因此必须改变。引导学生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地进行学习,提高对本学科的兴趣,激发潜能。所以在思品课堂中,一定要“开放搞活”,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尝试、探究、总结,自己去发现问题,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。不要怕乱,只要教师善于引导、调控,“收得拢”、“放得开”,学生就会“乱”的有“形”,“形”乱而“神”不乱。
例如我在讲授初三上册第三课《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》时,我采用了实物辨别的方式,模拟购物过程,拿出一些真伪混杂的商品(过期和保质期内的火腿肠、正版和盗版的书籍、优质和劣质的文具……),让学生们分辨购物,然后说出判断的理由,总结购物时自我保护的方法和维权的途径。一时间课堂热闹非凡,每位学生都能情绪高涨地参与教学过程,感受学习的快乐,各抒己见、百家争鸣。课堂效果极佳。
三、 在课堂教学中,鼓励学生“接话茬”。
上课不举手发言、“接话茬”,在大多数教师看来都是不遵守课堂纪律,影响教学进程的表现,在行为和态度上都是否定的,甚至采取了许多制裁的措施。但事实上,“接话茬”是学生注意力集中、思维活跃的外在表现。通过“接话茬”,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,还可以捕捉创新的火花,活跃课堂气氛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,培养学生敢于当众表达思想,敢于质疑,敢为人先的勇气和信心。这种良好的品质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。不是一朝一夕,或从某一具体的大事件中一蹴而就形成的。而是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,从教学的方方面面做起。但这恰恰是最容易被我们这些教育的执行者所忽视和否定的。
四、 联系时政热点,解决社会偏差。
经过深入的了解调查,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不愿意思考,不愿意发表见解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:他们认为思品课所表达的理论和观点,很多与现实社会不符合,是虚假的、不真实的,有的甚至是矛盾的,并由此产生了社会性偏差。所以人云亦云,“随大流”。针对这种情况,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,一定要联系时政热点,让事实说话。通过对时政热点的剖析,教给学生掌握看待问题的正确方法,从而解决社会性偏差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我在讲解初四第一课第二节《党是我们的领路人》时,涉及到党的先进性问题,同学们反映各异,有的深信不疑,有的机械重复,有的迷茫不解。面对这种情况,我没有让学生强行接受,而是临时更改了课堂教学设计,增加了“说说心里话”小环节,让同学们畅所欲言,谈谈对社会现状的个人看法。同学们列举许多听到或看到的贪污受贿、以权谋私的例子,颇有微词。面对这些社会性偏差,我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看法,而是引导学生回忆近几年来中共在民生方面做出的努力——减免农业税、免费义务教育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……回忆从2008年春节时的雪灾, “3.14”藏独分子打砸抢烧事件,“4.28”列车相撞事故,“5.12”汶川大地震,在这些大灾大难面前,中共的反映和表现,同时列举中共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做出的努力和成效。事实胜于雄辩!对学生的触动很大。接着,我及时地教育学生用辨证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,既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,又要看到事物的主流。学生们感到受益匪浅。在课堂教学中,只有解决好这些社会性偏差问题,才能使学生对社会充满信心和希望,形成亲社会行为;才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,自觉地学习。
当然,克服“盲目从众”,并不是要学生怀疑一切,批判一切,夜郎自大。而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,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,创造性地学习,促进自身的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,这才是教育的真谛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,凡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和行为,都应该受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,真正做到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