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度------物质的疏密程度
龙口市第十中学 2012年7月15日 15:42
于12-7-15 15:49推荐设计详细而缜密,关注过程、渗透方法;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使其保持对物理的学习兴趣,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。一篇高质量的作业,向你学习!
于12-7-15 16:30推荐探究实验应从学生们的生活中提炼出来,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以后,又回到日常生活中或者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感受。吕老师的设计使学生们学到物理的知识与技能,经历探究过程与方法,受到科学态度和精神的熏陶,一定会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。
似曾熟悉的题目,好像,上一次研修的最后一次作业。
上一次研修中,关于密度,记住了一句话:密度,表示了物质结构的一种疏密程度。
这句话,个人觉得,很受用。
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点(性)。同样大小的普通饼干和压缩饼干,为什么不一样重,一个疏松,一个密实,这是二者相区别的特点。
把特点生活化,由抽象到具体,让学生对密度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,学习起来,相对放松。
当然,这仅是个认识,还远不够,重点还在实验探究!
但是,实验中如何引入质量和体积以及它们的比值是实验的关键,为什么要探究这些因素,所以我认为,在这个探究实验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:
1、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是实验探究的第一要点。
同学们在看成龙的动作片里经常会有这样的画面,打打碰碰中一些重物比如大石块落等在身上将人砸伤,惨不忍睹,这些“大石块”真的能将人砸伤吗?它和我们生活中的石块有什么区别?(很轻,质量小,外形一样,体积一样)以此给学生传递一个信息:相同体积的物体质量可能不同。
人们常说“铁比棉花重”,那我问你们“1斤棉花和1斤铁谁重?”前一节学了质量,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,一样重,矛盾吗?问题出在哪里?通过这个对比,给学生传递另一个信息: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可能不同。
通过上面的两个情境,使学生建构起研究密度的基本要素是质量和体积,为实验探究确立了方向。
2、实验数据的获得是第二要点
密度概念的确立是通过实验获得数据,从数据中找到规律,问题提的再好,实验设计的再完美,实验数据如果不准确,对实验的影响很大,没有说服力,如何获得较准确的数据?除了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,被测物体的选择也是关键。
首先,选择规则固体。我们都知道,密度这章考点之一就是如何减小实验误差,在测液体密度中尤为突出,所以,这个环节,重在学习新知,不在深化知识。
其次,在以前的实验中,为了得到一个普遍的规律,我们往往选择的物体很多,尽量不同,但在这个实验中,我认为物体不要过于复杂,花样不要太多,选择实验室中金属块铝和铁,各取完全相同的三块,实验前老师要充分准备好,对每个金属块都检测一遍,老师功夫到了,教学过程才不会走太多的弯路。在研究不同体积时,可取相同的二个、三个,省去计算的不准确性。
总之,在这个环节中,让学生简单地学!
3、第三重点:分析论证
在这个环节中,应该注意两个问题,
一是“比值法”。从数据中找到规律,利用“比值”定义密度概念,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,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数学基础旁敲侧击,对于铝这种物质,体积成倍变大,质量也成倍变大, 说明质量与体积成比例变化,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,对于铜这种物质,也有同样的规律,可以得出:同种物质,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始终是个定值,这体现了物质的一个不变的性质,而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同,进一步可以说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物质本身的一个性质,不同物质是不一样的,这个比值就是密度。
二是实验过程的分析论证。
实验操作可以简单,但实验过程不可放松。在实验中,要引导学生理解:同种物质为什么要测三次,(为了得到一个普遍的规律)不同物质取三次的目的。(为了对比,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)。
从今年的中考题可以看出,物理实验的考查重点不在结论,而在实验过程的评估,所以对实验中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分析的重点,知道实验操作的目的,即使实验中出现一些问题,也会进行评估,突出体现了考查学生的能力目的。